晚饭后,女人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已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常常是边走边聊,聊家庭,聊孩子,也聊当天的所见所闻。
有人说:“中午去宾馆吃喜酒,那场面好热闹,百多桌,新娘子收见面礼起码在10万以上,外面摆满了高档婚车。”那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那是,你以为还是我们结婚的那个时代呀。八十年代初期结婚有部永久牌单车就不错了,农村大多是拖拉机接亲。我还收过一毛二分钱的见面礼呢。”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搭腔。
“是啊,这差别太大了。”我不禁也感慨起来。
我和老公结婚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们两家都在农村,相隔一座大山,约五六里路程。我们两人虽然高考出去并已经拿工资了,但家底薄,兄弟姐妹不少,经济依然很困难。已经登记准备举行婚礼时,我俩商议:为了节省费用,不接亲,不摆酒,去他单位玩几天回来就算完婚。他爸爸知道了,说:“不好吧,你父母也不来吃餐饭?”最后征得我父母的同意请几桌会亲酒。
在请婚假时,我向单位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40多元钱。我不但没要老公家花一分钱为我买东西,连一根纱也没有,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买些简单的床上用品和给父母的几块普通料子布。后来母亲常常对我开玩笑,说:“我嫁女只赚了一条裤穿。”
请会亲酒的先天,他陪我回娘家,晚上顺便把一床棉被等零星东西带走。那晚的月亮时明时暗,山冲路面坑坑洼洼很不好走。于是,他推着一部生锈了的旧单车在前面走,我打着手电在后面照着。也许是时间不早了的缘故,路上没有其他行人,就是我俩悄悄地走着,偶尔听见狗叫声。到他家里时,他的姨妈迎了出来接过棉被往新娘床放,然后又去另外一间房拿了一床旧棉被进去。我问为什么,她在我耳边小声地说:“好事成双。”
第二天摆酒,没有贴门联,新娘房没有贴喜字和窗花之类,也没燃放鞭炮,更没有举行仪式。有人悄悄地议论:“这新娘子娶得好简单呀,真正的移风易俗。”老公的妈妈笑眯眯地说:“他们是旅游结婚哩。”什么旅游结婚,哪来的钱去旅游呀,我和老公相视一笑。
就这样,我悄悄地走进了围城。
“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吧?他们的婚礼办得好风光。”有朋来侧过头来对我说。
“当然羡慕啦,只怪我们早生了几十年。”
“哈哈!”院子里洋溢着笑声。
评论